砂岸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沙灘是大家喜歡玩水的地方,不過對於生存在沙灘上的動物來說,潮來潮往的海浪,沙粒被擾動又沈積,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非常不穩定的環境,所以住在這裡的動物大部分都發展一套適應環境的好本領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沙灘大部分都是開放的地形,造成影響最重要的原因有波浪的作用、沙粒的大小和沙岸的坡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波浪會拍擊和沖刷沿岸,如果作用太大會帶走許多沙子,造成海岸侵蝕,作用太小則會讓海水帶來的沙粒沈澱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形成淺灘;沙粒的大小因為波浪大小不同,而有所挑選,若是大浪會將原本沙岸上較小顆粒的沙子帶走,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讓原本的沙灘都留下較粗的沙子,相反的若浪太小,則沙灘上都密佈著細沙;坡度會因為波浪和沙粒大小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同造成。海浪侵蝕作用較弱的沙灘,海浪漲潮時帶來泥沙,海浪緩緩退去時泥沙也留下來,沙灘內充滿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顆粒的沙,孔隙較小,保溼效果比較好,生物也較多。因此海浪的侵蝕大小影響生物棲地的分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 

               

 ?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岩岸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岩岸的底質是由堅硬的岩石所構成的,但岩石的組成可能不同,這種岩石海岸在溫帶地區較為常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於地形變化較為簡單,不是浸泡在海水當中,就是暴露於空氣當中,因此全世界的岩岸生物相大致上均很類似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岩岸的生物多半是源自於海生的,但高潮線飛沫帶的生物就多源自於陸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台灣的岩岸主要分布在東海岸、澎湖、北海岸等地,但岩岸環境的研究在台灣並不多,僅有生物相的調查較為詳細 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,另外也有採集後在實驗室分析數據的研究,例如採集北海岸和東部海岸的經濟性貝類九孔,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並分析其生物族群遺傳結構的報告。

???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然而,單純的岩岸環境,為某些假說進行實驗測試時,反而較容易控制環境因子,獲得的結論較有說服力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是潮池生態更是值得投注人力的良好實驗地,由於潮池內的環境穩定,物質能量的輸出、輸入容易控制,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較少外來不明因子的干擾。